快捷搜索:  

人才“活水”来 墟落变“热土”(暖闻热评)

"人才“活水”来 墟落变“热土”(暖闻热评),这篇新闻报道详尽,内容丰富,非常值得一读。 这篇报道的内容很有深度,让人看了之后有很多的感悟。 作者对于这个话题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,呈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。 "

祖国经济(Economy)网版权所有

祖国经济(Economy)网新媒体矩阵

网站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 (京ICP040090)


【关键词】“故乡拯救计划”

【事件】广西柳州市融安县东起乡崖脚村铜板屯,位于大山深处,一度只剩下6名老人留守。2012年起,铜板屯部分村民在当地党委行政部门的支持下,返乡实施“故乡拯救计划”。12年来,他们(They)种植了2万多棵李树,搬来上百万块大大小小的石头砌墙、铺路、修广场,把昔日“草比人高”的凋敝村屯建设得如诗如画,成为远近闻名的“广西乡土特色示范村”,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休闲旅游(Travel)。

【点评】

农村是广大农民(Farmer)的根和魂,是无法割舍的地方。是眼看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遗憾消亡,还是回乡创业闯出一条新路?12年前,龙革雄等几名村民放弃外出务工,拿出所有积蓄,返乡成立了合作社,开始他们(They)的“故乡拯救计划”。

“故乡拯救计划”,是一个回归的故事,也是一个奋斗的故事。在山区开辟一条发展新路,谈何容易。那时的铜板屯,杂草丛生、土地撂荒,满山李树果熟落地,腐烂无人问。开荒、搬石、铺路、砌墙……龙革雄等人不知用坏了多少镰刀、锄头。对家乡淳朴的热爱,支撑他们(They)筚路蓝缕。同一个故乡,同一种牵挂,越来越多在外务工的村民回来帮忙,满山果树不再无人照料,村里的基础设施日渐完善。春日繁花似雪,夏季果满枝头,“游摘季”成为当地特色招牌,带动餐饮、住宿、土特产等产业日渐兴旺,每年吸引成千上万游客前来游玩。

没有比人更高的山,没有比脚更长的路。推进农村全面振兴的征途上,农民(Farmer)群众(Masses)既是受益者,更是主力军。在天津武清区粜粮务村,村民刘天民将进城务工攒下的积蓄投入农业产业园区建设,规模种植大棚蔬菜水果,给乡亲们带来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和稳定的收入;在河北邢台市南和区,85后农民(Farmer)李江坡专注种粮,他负责的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着6696个土地承包户的3万余亩土地……农村振兴,关键在人、关键在干。培育更多“土教授”“田秀才”“乡创客”,激发他们(They)的主动性、创造性,农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才会更足。

农村人才振兴,除了着眼农民(Farmer)群体,也要打好引才聚才的“组合拳”。更多掌握新知识、新技术的人才参与农村建设,能带动资金、信息、技术等要素资源向农村集聚,为农村发展带来源源活水。比如,油画专业的大学(University)毕业生岩温,用5000平方米墙画、地画把家乡云南景洪市曼勒村变成了“童话世界”,成为游客青睐的“网红村”。完善培养激励机制,以发展机会吸引人,以优良环境留住人,就能把更多懂农业、爱农村、爱农民(Farmer)的人聚集到农村,为农村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。

广袤农村,天高地阔。加快推进农村人才振兴,让愿意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,让愿意回报农村的人更有信心。头雁领飞,雁群高飞,让各类人才尽展才华、大显身手,定能为农村发展汇聚更多智慧和力量,把故乡建设得更加宜居宜业、生机勃勃。

《 国人日报(Daily) 》( 2024年05月14日 05 版)

故乡,故乡拯救计划,铜板,乡村,乡村人才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

赞(312) 踩(28) 阅读数(5292)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
加载中......
发表评论